7月24日,第七屆“一帶一路”園區建設國際合作峰會暨第七次全國企業營商環境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主題“開創‘一帶一路’雙循環新格局打造產業鏈綠色發展新引擎”。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出席會議并做主題演講。
以下為演講內容:
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非常榮幸能夠參加企業界的盛會,我謹代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對這個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而且我們以后會積極地參與你們這些活動。
在這個題目下,我就三個問題和大家討論:1.雙循環;2.“一帶一路”;3.“雙循環”“一帶一路”之下的金融改革。
一、雙循環
“雙循環”理論提出不太久,社會各界討論甚多,要想全面理解“雙循環”理論有四點是特別重要的:
1.要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當把“雙循環”重點放在國內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我們最根本的立足點還是國內、國際兩個循環。也就是講“雙循環”的時候,當我們眼光對內時,要記得我們的基點是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2.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是應對全球變化一個理論,前面是一個最大的平臺,現在立足這個平臺,但是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轉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格局上。
3.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實際上是針對各地在理解和落實“雙循環”戰略的時候有一些偏差,因為我們看到有一些地方(省甚至省以下的單位)說自己搞“雙循環”,這個是絕對錯誤的。
4.進一步強調了“雙循環”理論的全局性。對外開放還是我們的基本國策,我們要全面提高開放水平,要建設一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只有這樣來認識“雙循環”理論才不至于偏頗,才不至于把“雙循環”理論變成一個相互隔絕、相互封閉、割裂市場的一種東西。
我們為什么在這個時候要推出“雙循環”理論呢?是由于形勢發展使然。中國現在已經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現在走向“強起來”,我們要建成社會主義強國,我們就要對標世界現有的強國,它們在和國際市場進行交流的時候,到底處在什么樣的格局上呢?可以比較的是三個國家:德國、日本、美國。
德國對世界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是70.8%,非常之高,但是德國的經驗并不完全可以參照,因為德國是處于歐盟里面,它是歐盟的核心國,歐盟是一體化的,所以它的一體化程度高。日本在我們的印象,它“買世界、賣世界”,是一個“貿易立國”,它的依賴度也只是28%。美國也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國家,它“買世界、賣世界”,但是它對這個世界的依賴度是19.7%。在可比的年份里,中國的依賴程度是35.7%,顯得太高了,因此“雙循環”理論的提出是中國邁向社會主義強國必要的一環,是我們建成社會主義強國的內在要求。
根據進出口額的數據顯示,從1990年起,中國的依賴度是20%多一點,但是1990年以后,中國加入WTO,最高的時候對世界的依賴程度是60%多,非常之高,三分天下有其二,中國國內的產品里面,三個產品有兩個是與國際有關的。但是反過來,國際社會對我們影響也很大,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依存度在逐漸下降,而且世界上開始對我們施壓,要求你減低對世界的影響。在習主席提出“雙循環”理論之前的很長時間,我們的經濟已經按照“雙循環”的格局所指引的方向在調整了,已經調到三十幾了。如果對標美國的話,還有百分之十幾的空間需要壓縮,所以這個依存度還是相當高,也是非常嚴峻的任務。
實行“雙循環”最根本的要求不僅僅是把對外依存的指標壓下來,它的要害是循環。中國經濟相當大的問題是不循環或者是循環不暢,地方保護主義使得我們不循環。現在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對我們有很多的障礙,使得我們跟國際社會也挺難循環的。不循環對經濟來說,它的效率就有損失,所以要點是循環,就是我們理解“雙循環”理論,它的要點不要把眼光只看在幾個百分比上,我們的眼光應當放在打通各種各樣的堵點,使經濟順暢地循環。
有四個可以觀察的角度:
1.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就是供求并重。
2.打通堵點,補齊短板。
3.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我們多年來在講宏觀經濟的時候,用的是總供應、總需求,很長時間不講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這些分析架構。最近中央不斷地用這樣的分析架構來分析我們的宏觀經濟形勢,當然也是因為中國經濟運行中政府的力量比較強,所以政府可以居高臨下地看到這幾個問題,這是一個中國特色。
4.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里面有一個比較新的說法叫“供給創造需求”,這是一個古典理論。
對于疏通國民經濟各個環節,加快循環周轉這樣一個目標而言,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一些制度成本。“放管服”改革就是為了降低制度成本。我們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非常之高,市場體系還不夠有效,尤其“親民營”這個要求做得有距離。還有很多的非生產性體制障礙造成摩擦的損耗,這些有時候會比那些可見的障礙對經濟的阻礙還要大。
破除地方保護一直是我們的問題,現在要防止在落實“雙循環”格局的總題目下,恢復地方保護。除了面向降低體制成本的法制體系和公平營商環境等“軟環境”建設,和面向降低流通與信息成本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建設同等重要,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也是“雙循環”必要的調整。
“雙循環”就是我們一個新格局,大家最近在學習“三新”(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循環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循環。“放管服”改革和“雙循環”理論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二、“一帶一路”:中國全球化戰略
我們給“一帶一路”的概括是中國的全球化戰略,為什么中國要提全球化戰略呢?因為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化已經遇到了問題,資本主義本身就是全球的,《共產黨宣言》里面第一句話就是資產階級就是把生產和消費都變成了世界性的,它就是要全球化。我們在WTO中是一個非常合格的成員國,但是出人意料地產生了動搖發達經濟體在全球經濟發展中主導地位的結果。
全球治理基本上是說:全球的事情,幾乎所有的領域都有機構在管,大到聯合國,小到糧農組織、婦女(組織)、紅十字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清算銀行等等,有人統計過70多個組織,70多個組織覆蓋全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全球治理體系的第一個要素。第二個要素,有組織就有規則,各種各樣的協議、協定、規則、要求等等,大家都按照這個辦。這樣兩套東西,機構以及機構發布的各種規則構成我們所謂的全球治理體系。這些治理體系現在不行了,它們應付不了傳統的挑戰,更應付不了新興的挑戰。
下面從五個方面看貢獻:
第一,中國全球化的理念就是通過“一帶一路”戰略體現命運共同體。我們直接把打造世界命運共同體的任務提到了世界面前,這點和發達經濟體、和美國不一樣,美國是要美國的理念、美國的價值觀,發達經濟體是將其國內的體制和規則強行推向世界其他國家,而且過程是規則先行,強令接受和執行。國際政治學中有一個理念叫“中心外圍”的框架,他是中心國,我們是外圍國,是實現他的利益最大化。中國推進的不是,首先我們承認世界是多元的,多元在趨同,多元在競爭和合作中找到新的平衡,確認各國一律平等,而且追求包容性與發展的可持續性,大家都有自己的利益,我們需要追求的是利益的共同體,各個國家的利益都應當受到尊重,我們在尊重各國利益的前提下,找到一個均衡。所以“一帶一路”所體現的全球化是追求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共同發展的全球化,它提倡各國因地制宜,根據本國情況探尋符合自己發展利益的具體路徑和方法。
第二,強調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傳統全球化被發達國家搞趨同化,這個趨同化沖擊了世界的多元結構,損傷了其背后的多元利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全球化是承認差別、承認多元,致力于尋找趨同于多元的協調。
我們舉一個例子,GATT(WTO前身)存在40年間,世界上產生了100多個區域經濟組織,GATT到WTO至今20余年,世界產生了400多個區域經濟組織,說明這個世界太復雜了、太多元了、太不同了,所有的利益都要被照顧到,要照顧這些利益,有共同利益的國家就會搞到一起,搞一個組織,搞一個結構,所以有些人在說中國現在到處各種各樣的組織,都是因為有各種各樣的需要,有一種需要就會產生一種組織。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是注意到這種差別,注意到這種需求的。
第三,中國的成功經驗——要想富先修路,“一帶一路”做的主要事情之一是發展當地的基礎設施,致力于推進世界建設基礎設施,夯實基礎、雪中送炭的全球化。
第四,發展導向。每個國家都有發展的要求,每個國家都有發展的權利,因此我們的“一帶一路”是推進產能合作,是推進各國實現工業化,滿足最廣大勞動大眾和最基本生活需求的全球化,是幫助參與國解決貧困問題的全球化。我們的研究中發現,中國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東西是可以在有些國家復制的,比如,義烏代表小商品平臺交易模式,美國是大產品,大的生產線,中國義烏是大產品、小商品、大企業、小企業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交易,“一帶一路”沿線上有的地方做到了這一點。。
阿里、騰訊、京東代表的線上交易和線上支付模式,現在遇到很多有意識的抵抗,比如說我們這些公司在印度本很多地方做得不錯,結果美國進去了,要把中國的這些公司趕走,但是不管怎么說,受益的是這樣一些國家,沒有中國進入、沒有其他國家隨著中國進入的這樣一種競爭,他們到現在還獲得不了這樣的便利。
再有經濟開發區為代表的區域開發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搞開發區特殊政策,必要的時候鐵絲網圍起來,咱們說好在這個里面用中國這套,出了這個區域用你那套,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我們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
第五,包容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強調的是包容性與可持續性。以人的發展為中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追求包括GDP增長指數、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幸福指數等在內的全面發展,追求各類國家、各個地區的發展,真正共享全球化的收益。同時也兼顧環境的可持續性,現在中國在綠色發展方面在全球也處在一個引領國地位上,“雙碳”戰略等都與此有關,我們把這樣先進的理念也放在“一帶一路”倡議里面。
這五個特點可以概括“一帶一路”的主要支點,我們是推行中國特色的全球化戰略。
我們必須借鑒發達經濟體的成功經驗,在體制機制建設上做好功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首推完善區域公共品的供應機制。
三、雙循環格局下的金融改革
金融改革大概列在幾個方面看:
首先中國的金融機構需要改革。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金融機構種類繁多,規模很大,我們的規模相當于美國的70%多一點。但是現在金融系統有它的好處,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結構調整,我們遇到了三大問題:
1.人口老了,你的金融系統能不能防范和化解人口逐漸老所帶來的問題。大家知道金融有好多角度,金融是一個關于時間的科學。需要有跨時間配置的機構、跨時間配置的市場、跨時間配置的工具,可惜我們現在很少。我們的人口老齡化了,誰來養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是一個倒金字塔的狀況,目前我們的金融體系還沒法應對這種問題。
2.支持創新能力不足。五大發展理念第一個理念是創新,創新就是創造,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破壞,叫創造性的破壞。我支持10個項目成功了2個,金融體系必須能夠容忍這樣一種不良資產的產生。當然你要能夠識別它不是惡意地在搞不良資產,這個就需要我們有一套能夠支持創新的金融體系、機構、工具、市場和相應的監管理念,在這方面我們還是比較欠缺的。
3.需要資本市場。發展就需要籌集資本,現在資本市場是散戶為主,應當有機構投資者為主,機構投資者也嚴重不足。
于是下一步的改革就對標這些問題,對標人口老齡化、對標創新發展、對標資本市場發展,同時還有一個問題,全世界都在低利率、超低利率、負利率,這個是非常非常突出的(問題),已經20年了,很多人說負利率2012年開始有,到現在為止,全球1/3的金融資產是負利率,中國只在香港發了一筆負利率的債券,但是如果全球長期如此,變成新常態,你就有可能會落入負利率這樣一個境地,銀行何以自處?所以在機構方面,我覺得有五個方面的改革是很重要的:
1.商業銀行要加速向服務型轉型,減少對息差的過度依賴,要推動商業銀行向混業經營轉型。
2.推動養老機制改革。存錢是解決不了養老問題的,因為到你要用錢的時候錢不值錢,錢是代表著實物才算數,所以必須全社會有一個大的安排。
3.大力發展保險業。保險現在遇到的問題很多,靠商業銀行不能解決,靠政府也不可能解決的,需要有保險、需要有這樣一種制度。
4.鼓勵各種非銀行金融中介結構發展,投資銀行、基金、信托、VC、PE、金融租賃等發展。
5.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來的。
總之,我們的機構目前整個來說不適應發展,需要大的調整。
第二,發展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美國的特色是什么?資本市場是資本市場,商業銀行是商業銀行,兩邊互相之間是兩分的。銀行機構有效參與資本形成和資本交易的路徑是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的特色。金融機構在其中發揮作用是很重要的事情。發展各種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各類資產管理業務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如果是這樣的話,銀行類的金融機構的管制就必須放松,而且要允許銀行逐步打開資產負債表,使它和金融市場融合,并且協同發展,要允許銀行支持金融市場各種活動等。
第三,要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百年未遇之大疫情凸顯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性,而且中國已經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現在要“強起來”,強國就要有強幣相適應,所以我們需要發展人民幣國際化,但是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客觀過程,我們不能拔苗助長。一國的國際貨幣地位主要表現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市場中作為價格標準、支付清算工具、避險工具和價值工具等,資產的安全性對于成就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作用很突出。
最新的人民幣國際化指數顯示,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程度5%不到,這是把國內有些交易放在里面了,否則,基本上就是2%、3%。我們的情況是發展很快,但是由于起點很低,所以距離很遠。中央明確了人民幣國際化急不得,穩步推進,同時要總結其他國家貨幣國際化的經驗和教訓,供人民幣國際化參考。
第四,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我們發現金融其實玩的是基礎設施,也就是支付體系、法律環境、公司治理、會計準則、信用環境、反洗錢、金融監管、信息服務、中央銀行最后貸款人職能、投資的保護制度等。金融基礎設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掌控著全球的金融基礎設施,所有的錢要通過它提供的支付清算渠道去清算,美國的基礎設施就是全球的基礎設施,這點是處在非常非常強勢的地位上。而我們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人民幣國際化一樣,都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最后,中國下一步的改革就是要發展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發展的是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是幾個牽引的因素:1.需求,以中國為代表;2.技術,以美國為代表;3.制度,以英國為代表。這三個因素共同構成了金融科技發展的牽引力,這三個國家分別代表著三種情況。相比而言,我們的市場很大,但是市場很容易喪失,而且很容易被人家利用,因此如果不在科學技術上發展,如果不在制度上有所改善,那么我們這樣一個市場優勢很容易喪失。
2016年之前,我們在全球金融科技企業中排第四,澳大利亞在我們前面,2017年開始,我們排到前面了,但是趕不上美國、趕不上英國。中國人口多、市場大,但是人口多、市場大如果不被我們自己充分利用的話很可能就變成人家發展的條件。例如,中國是黃豆的主要購買者,黃豆的定價你說了不算;中國是天然氣主要的需求者,天然氣定價你說了不算。這是很不正常的,大家知道市場經濟條件下是需求約束,需求者說了算,但是在國際市場上我們說了都不算,在金融科技上一樣,我有很大的市場,但是你很有可能喪失在這個市場中的定價權,就是你沒技術,你沒制度。現在有關部門在支持科學技術的發展,監管部門的制度也在迎頭趕上。
總之,中國面對著一個百年未遇之大變局,我們應對全球的變化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構想,要實現這樣宏大的目標,各個領域都必須做改革,金融領域也需要改革,我相信在習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在這方面是能夠行穩而致遠的。
謝謝各位!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