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至22日,第十一屆“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教育培訓行業年會”在遼寧大連舉辦。此次會議以“規范促發展?自律開新篇”為主題,由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培訓教育專業委員會、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主辦,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培訓教育專業委員會、大連市沙河口區民辦教育協會承辦,旨在構建教育良好生態,加強行業自律建設,促進校外培訓行業實現規范有序、高質量發展。在22日下午的全體會議上,中民協培專委副理事長、學大教育集團創始人兼CEO金鑫以《因材施教,著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
學大教育集團成立于2001年,二十二年來持續探索基于“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理念的豐富業態,踐行社會責任,從而幫助更多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現階段,其已形成個性化教育、職業教育、文化閱讀和醫教康融合多元板塊協同發展的全新業務格局,以期創新人才培養路徑,不斷助力國家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在演講當中,金鑫聚焦國家在新時代面臨的宏觀環境和發展目標,分析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戰略重要性與時代緊迫性。他表示,“拔尖人才”和“創新人才”的培養應當分成兩個層面具體推進。“拔尖人才更多取決于天賦,主要依靠早期發現;而創新人才可以后天培養,因此我國在基礎教育領域仍然具備很多機會。”
金鑫指出,“拔尖人才”往往不會在所有科目當中都有優異表現,因此現行的篩選機制不利于或將可以在某些領域作出極大貢獻的人才脫穎而出。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金鑫認為應當竭力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和諧氛圍,以提供能夠激發孩子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肥沃土壤。“讓他們在一個無拘無束的環境下自由成長,這是創新的基礎。要提供豐富的課程和實踐活動,以及個性化的育人方法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金鑫表示,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應當在不同教育階段依照相應側重點進行調整。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主要通過“強基計劃”進行,但這仍然對學生的高考成績有較高的要求。“推行這一政策的初衷并不是讓孩子們可以以略低一些的分數進入清北,而是希望更多具備科學家潛質和家國情懷的孩子通過這樣的方式成就自我、為國效力。”
此外,金鑫認為目前我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和培養重視程度尚且不足,義務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幾乎處于停滯狀態。“發現、培育拔尖創新人才,需要我們轉變觀念,站在民族振興、家國未來的高度,將創新人才的發現、保護和培養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于此,通過分梯度、分層次的個性化育人方式為更多孩子打造量身定制的培養路徑激發其自驅力尤為重要。”
2018年,學大教育集團憑借其在一對一輔導領域積淀的豐富經驗進入到辦學領域。截至目前,學大教育集團已先后于遼寧大連和浙江慈溪興建了3所文谷雙語學校,這是其定位于高水平人才培養的個性化教育實施基地。文谷學校為每位就讀于此的學生制定相應的專屬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在當地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成果。2022年,大連文谷雙語學校高中部二年級王翰琦同學入圍2023年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并保送清華大學本碩博連讀。
“普通教育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可能聚焦顛覆性技術的研發和突破,而國家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我認為這就是職業教育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金鑫表示,近年來學大教育積極順應政策導向和時代需求加速布局職業教育,依托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感知,通過聯合辦學、校企合作、投資舉辦、專業共建等模式,搭建起了集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職業技能培訓為一體的人才貫通培養體系。
現階段,學大教育集團以不同地區的產業和經濟發展為導向,聚焦“專精特新”和“緊缺人才”兩大方向落地相關專業,已與山東、山西、湖北、湖南、廣東、江西、遼寧、天津等多個地區的政府及學校就人才培養達成了深度合作,目前已完成對近10所中等職業學校的收購與托管,并與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和呂梁學院等多所高等職業院校達成合作,項目覆蓋共建產業學院、二級學院、實習實訓基地、產教融合基地等諸多方面。
“在職業教育領域,學大非常重視孩子們的綜合能力培養。職業院校的學生或許不具備很強的學術能力,但是他們對技術實操非常敏感而且樂于鉆研,這是他們成為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的必備素質。”與此同時,金鑫表示在國家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將會產生大量的教育需求。“比如數字經濟和雙碳都是孕育著巨大機會的藍海。”
金鑫提到,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中強調要培育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服務生態。“這背后將會產生非常多的數字人才需求。另外今年8月,財政部印發《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文件表明數字資產可以進入資產負債表,意味著數據資產將能夠成為正式的企業資產,這勢必會帶來很多新的變化。”
最后,金鑫呼吁民辦教育從業者攜手與共,“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立足國家在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探索未來機遇,一起為我國的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和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