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阿里研究院、釘釘在北京召開“中小企業數實融合研討會”。會上雙方聯合發布中小企業數字化案例集《“小巨人成長記”——巧用數字生產力工具,加快中小企業數實融合步伐》,呈現了17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數字化創新實踐。
釘釘總裁葉軍在會上透露,目前全國超過60%的專精特新“小巨人”都在釘釘上。在數字化技術的賦能之下,在過去幾年時間里,很多中小企業基于釘釘平臺+低代碼的方式,構建了一套全新的數字化產品和解決方案。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陶元、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勇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基業、阿里研究院副院長安筱鵬、釘釘總裁葉軍以及多位中小企業代表參與了研討。會議討論了當前專精特新企業所面臨的數字化轉型趨勢,對于小快輕準數字化生產工具的需求、企業家的二代開始成為數字化轉型的主要推動者、數字化工具正在更多地與等在研討中被認為是中小企業數字化的主要趨勢。
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商學院原院長毛基業認為,數字化轉型其中一大挑戰在于認知。“認知是更基本的挑戰。此前大家都認為,數字化是‘一把手工程’,我也觀察到,在今天我們有越來越多的二代企業家開始進入企業。如果是老一代企業家還在成為經營主導者,這樣的轉型有沒有可能?所以我認為,今天越來越多的二代企業家接班進入中小微企業,我覺得這是中小企業的天時地利人和。而平臺+低代碼降低了試錯成本,為傳統企業家和年輕的企業家,提供了跨越認知鴻溝的新機會和手段。”
毛基業稱,數字化轉型的成功與否,關鍵還是在于企業家的認知能力。“我們看到,類似海爾張瑞敏、三一重工這樣的一代企業家,他們也同樣在推動數字化轉型方面做的很好。所以,企業的數字化能力其實不在于到底是一代還是二代,主要還是看企業家的學習能力。”葉軍提及,中小企業的發展非常依賴一把手戰略的落地程度,釘釘可以提升企業協同效率,讓很多事情有效、精準地執行到位。
除了組織上的變化之外,中小企業在數字化生產力工具上的需求也變得更加明晰。
阿里研究院副院長安筱鵬認為,平臺+低代碼開發工具是劃時代的解決方案,這種模式是對傳統數字化的解決方案的解構和重組,是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新舊傳統IT系統可以是替補、集成和解構的關系,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演進。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此前最新印發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中提到,數字化轉型服務商要聚焦中小企業轉型痛點難點,提供“小快輕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指南》還首次指出,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可以研發推廣低代碼產品服務,助力中小企業自行創建、部署、使用和調整數字化應用,提升中小企業二次開發能力和需求響應能力。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陶元在會上談到,調研數據顯示,低代碼等“小快輕準”產品好評度較高,但目前僅不到25%的被調研企業應用了低代碼服務,“小快輕準”產品仍具備較為廣闊的應用空間。陶元表示,降本增效和提升創新能力是中小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訴求,“參考性強、實績突出”和“性價比高、靈活支付”的數字化產品服務可以更好地滿足中小企業需求。
中小企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和難點。但相比于大企業,中小企業在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都較為落后,使得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更容易陷入困境。
葉軍表示,未來工業化肯定是伴隨著數字化進程。而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平臺和標準,“未來產業互聯網我們應該會看到一個大的變化。”(記者 陳白)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