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試驗區建設即將迎來十周年,正釋放新的發展信號。《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近期,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部署自貿試驗區新的發展任務,其中,提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接水平、提升市場準入水平、提升改革系統集成水平等“三個提升”成為重點。同時,各地還在強化制度創新與產業發展的結合,聚焦產業發展所需創新制度供給,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發布中國首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實施外商投資備案管理;設立首個自貿區法庭和自貿區知識產權法庭;上線全國首個輔助離岸貿易真實性審核的“離岸通”平臺;落地全國首單“重點行業再制造產品進口試點”……在日前上海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多個“首份”“首創”“首個”“首單”引人注目。
9月29日,上海自貿試驗區將揭牌運行滿十周年。十年來,制度的先行先試激發了經濟的活力。例如,隨著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的推出和不斷縮減,制造業、金融業等數十個開放領域的一批全國首創外資項目在上海落地。
數據顯示,十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新注冊企業超8.4萬家,新設外資項目超1.4萬個,實到外資586億美元。而像上海這樣的高水平開放平臺,國內已經有21個,基本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海南自貿港也揚帆啟航。
開放高地帶動作用也逐步凸顯。從制度創新成果看,目前我國自貿試驗區已經復制推廣302項制度創新成果;從經濟帶動效果看,今年上半年,21家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達到1296.6億元,同比增長8.2%,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占全國18.4%的外商投資。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張曉濤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自貿試驗區取得成績歸根到底是其作為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對內通過首創性、集成化、差別化改革探索,承擔先行先試的重任,率先開展壓力測試和改革探索,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路徑;對外通過對接高標準國際規則和參與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提升中國在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自貿試驗區通過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促進了貿易投資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型、區域經濟協調等,不僅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有效提升了我國的綜合國際競爭力,形成了以制度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范式。
站在十年新起點上,自貿試驗區又迎來新任務。近期,中央層面接連部署,6月底,國務院印發文件,支持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5個有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率先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商務部也制定出臺自貿試驗區重點工作清單,提出2023年至2025年相關自貿試驗區擬自主推進的164項重點工作。
各自貿試驗區也抓緊謀劃,其中,提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接水平、提升市場準入水平、提升改革系統集成水平“三個提升”以及以制度創新支撐產業發展等成為建設重點。
在提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接水平方面,上海提出,將全面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聚焦貿易自由便利、擴大外資市場準入、數據跨境流動、“邊境后”規則貫通等重點領域先行先試,為各類經營主體投資創業營造良好環境;陜西自貿試驗區提出,在西安區域對標RCEP等規則,深化對外經貿開放合作試點措施。
在進一步提升市場準入水平方面,江蘇自貿試驗區提出,加快推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開放發展,積極探索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數字技術研發、數字貿易,有效突破綠色貿易壁壘。
產業引進來,還要留得住。各自貿試驗區紛紛提升改革系統集成,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上海自貿試驗區表示,將瞄準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重點產業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在支持全產業鏈融合升級、強化科技創新支撐保障、應用測試場景開放等領域加強制度集成創新,助力打造多個世界級前沿產業集群。浙江自貿試驗區舟山片區則圍繞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大宗商品推行更加開放的制度性創新,著力打造大宗商品全球資源配置基地。
北京、浙江、遼寧、河北、天津等地的自貿試驗區也紛紛推出自由貿易試驗區實施提升戰略行動或實施方案,圍繞自身區位優勢和產業特色等,在制度先行先試方面劃重點列任務。
在張威看來,十年再出發,各自貿試驗區繼續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作為重點,不斷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將更好地踐行“為國家試制度”的歷史使命;同時,各地結合發展情況,聚焦重點產業,開展差異化探索,將自貿試驗區建設與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力爭打造各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好“排頭兵”作用。(記者 王文博 何欣榮 實習生 萬晶晶)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