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增強經濟韌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關鍵主體,也是激發創新活力、完善產業生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取得明顯成效。2023年7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指出,培育一批關鍵行業民營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走專精特新發展壯大之路
我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總體情況如何?
萬勁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中小企業。專業化指產品(含服務)的專門性、生產工藝的專業性、技術的專有性和產品在細分市場中的專業化發展優勢;精細化指產品的精致性、工藝技術的精深性和企業的精細化管理;特色化指產品的個性特色;新穎化指產品與技術的創新性、先進性,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較高的附加值和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中小企業是數量最多、最具創新活力的經營主體,廣泛分布于各細分領域,是產業鏈配套、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產學研合作、就業吸納的關鍵主體。截至2022年末,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超過5200萬戶,比2018年末增長51%。2022年平均每天新設企業2.38萬戶,是2018年的1.3倍。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我國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的三個層次,代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創新型中小企業處于“種子企業”階段,具有較高專業化水平、較強創新能力和較大發展潛力,是優質中小企業體系的“塔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處于“瞪羚企業”階段,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發展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經營效益好,是優質中小企業體系的“塔身”;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處于“獨角獸企業”階段,位于基礎核心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術、細分市場占有率高,是優質中小企業體系的“塔尖”。
目前,全國已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超20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9.8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1.2萬家。這些優質中小企業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對接、產業鏈強鏈穩鏈固鏈、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經過持續培育,還將涌現出一批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企業,部分企業將成長為創新型領軍企業,為我國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多處于制造業行業、聚焦細分領域或產品、聚集效應明顯。與全球同類企業相比,我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普遍發展時間較短,大多數企業仍處于成長期,并呈現出以下特征。一是創新驅動特征明顯。超四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等高技術領域。二是主業特色鮮明。超六成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深耕工業基礎領域,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力量。三是加速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超九成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的配套供應商,在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中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工信部通過“政策惠企、環境活企、服務助企、創新強企、人才興企”,梯度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引導中小微企業以專注鑄專長、以配套強產業、以創新贏市場,走專精特新發展壯大之路。發揮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引導帶動作用,累計設立31只子基金,投資項目1100多個。其中,200多家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在獲得投資后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此同時,堅持部門聯動、政策協同,引導金融資源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我國將繼續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積極開展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系統升級,依靠自主研發和原創技術驅動,提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競爭力。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加快形成先進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為穩經濟、強創新、擴就業、惠民生提供堅實支撐。
數字化賦能企業轉型升級
專精特新企業如何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轉型升級?
張熠天(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所研究總監):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踐證明,專精特新企業通過數字化手段能夠實現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率的雙提升,進而實現企業轉型升級。
一方面,通過“上云用云”等數字化手段助力專精特新企業模式業態創新發展。傳統企業生產通常面臨來自人力、供應鏈、庫存、設備、物流等各方協同的壓力,因此能夠開展組織、業務、資源等在線配置、協同運作的企業就表現出強勁的發展韌性。由于許多企業平時并未注重遠程智慧辦公平臺的搭建,同時也并未實現智能化管理,面對突發事件時,就會暴露組織架構不清晰、難以快速準確調整計劃方案、運營管理混亂等問題。專精特新企業通過上云,能以較低成本獲取大型企業使用的IT專業化服務,以平臺化、開放式的發展模式加快彌補發展基礎與關鍵技術短板,借助云技術快速實現業務和管理效率提升,實現商業模式創新,進而增強競爭力和社會經濟效益。
傳統制造業企業主要以線下業務為主,隨著平臺型互聯網企業向實體端拓展業務,暴露出傳統企業獲客能力弱、經營模式單一、供應鏈運轉難等短板。能否實現向“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轉變,成為當前許多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針對專精特新企業,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轉型升級并非簡單地將線下內容轉移至線上,而是通過互聯網線上手段進行業務拓展、客戶價值提升,以及訂單、物流和配送綜合管理等,打造“人、貨、場、資”全鏈路商業模式,真正實現企業品牌和服務升級。
例如,企業線下場景“搬家”線上。面對新型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沖擊,原本數字化程度較高的企業能夠以線上流量沖抵線下業務受到的影響,數字化程度不高的企業可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及時開發線上平臺,將一部分業務由線下直接搬至線上,并及時謀劃新型業務,探索線上到線下(O2O)、用戶直連制造(C2M)等,找到業務新的增長點。
另一方面,通過“共享制造”,能夠降低專精特新企業運營成本,高效率實現提質降本增效。專精特新企業可通過互聯網平臺,圍繞用戶需求、制造資源、生產能力等環節,推動設計、制造、供應和服務環節的并行組織和協同優化,整合和配置分散的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最大化提升制造業生產效率。
具體來看,“共享制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制造能力共享。通過制造能力共享,制造體系中研發、設計、制造、運輸、服務等各個環節都將匯聚到共享平臺當中,大規模企業用戶的參與加上生態化運營,能有效減少制造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制約,以及企業之間、供應鏈之間的交互成本。企業通過共享平臺,參與到眾包生產、網絡化協同制造中去,并根據自身產能同時接受多個訂單,以較小的成本獲取更多的收益。二是制造資源共享。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放資源,基于制造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云服務、生產設備、工廠生產線、辦公空間、工人等資源上線。專精特新企業可以通過以租代買、按時付費等方式,低成本共享大企業的優質制造資源,有效降低云服務系統、工廠和設備等方面的投入。
例如,企業基于“淘工廠”平臺實現與電商賣家的精準供銷和資源共享。當前,制造型企業普遍面臨產品淡旺季產能不平衡、資金周轉慢、滯銷、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導致現金流壓力大,銷售淡季產能浪費。通過入駐“淘工廠”平臺,企業能夠實現與入駐平臺電商賣家的信息匹配、交易對接和資源共享,面向客戶需求提供定制化產品,充分釋放企業產能、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良性循環的長期發展模式。某家入駐“淘工廠”平臺的企業通過“線上交易、到貨回款”的模式,將回款周期降低到一周,機器開機率由原來的60%上升為90%以上。同時,企業的主要業務由線下轉為線上,從原有的大批量訂單轉變為小批量個性化訂單,提高了企業整體的柔性化生產能力。
融資支持加快培育步伐
在滿足專精特新企業融資需求方面,各地有哪些做法和經驗?
許可(山東大學國際創新轉化學院副研究員):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最早是工信部于2011年提出的,并逐漸上升為國家政策。“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近年來,我國專精特新企業蓬勃發展,主要分布在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但由于專精特新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普遍存在規模小、治理結構待完善、社會信用有限等情況,在技術研發、人才引育、市場推廣等方面面臨發展瓶頸。突破這些瓶頸的關鍵就是解決好專精特新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
為滿足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需求,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一鏈一策一批”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行動,落實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積極開展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工作。各地及相關金融機構也多管齊下,從政策、產品、服務等多個方面協同發力。2023年上半年,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2.72萬億元,增長速度為20.4%,累計160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約占A股已上市企業的30%。近年來,在解決專精特新企業融資困難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一,拓展融資渠道,強化政策扶持。一方面,建設區域性股權市場,創設專精特新企業專板。山東省推動2家區域性股權市場(齊魯股權交易中心、青島藍海股權交易中心)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建設專精特新專板。截至今年6月末,累計掛牌專精特新企業1552家,幫助專精特新企業實現各類融資33億元。另一方面,設立專精特新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支持投資。福建省在專精特新產業基金方面發力,2021年募集并登記了該省首只專精特新基金,由興業證券全資設立的私募投資基金子公司興證創新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發起并管理。目前,該基金已完成對富蘭光學、廈門睿云聯、納路環保、天智合晶、寶益科技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投資。
第二,開展金融產品創新優化,開發匹配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特色融資產品。一方面,推出專門面向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產品,簡化審批流程。北京銀行制定“專精特新·千億行動”工作方案,推出線上化信用貸款產品“領航e貸”,提供無需固定資產擔保的、最高1000萬額度可隨借隨還的貸款,并實現從申請、審批、簽約、放款的全流程線上化操作。目前,“領航e貸”貸款規模突破100億元,已累計支持專精特新企業1500余家。另一方面,推動金融機構轉變對專精特新企業的信用評價標準,從以財務指標為主要評價指標的信用評價體系轉變為以成長性為核心的系統性評價。光大銀行深圳分行推出《中國光大銀行深圳分行專精特新客群打分卡》,借助大數據和模型風控實現對專精特新客群企業資信水平的數字化呈現,加大企業研發實力與知識產權等在授信評價中的權重。截至今年5月末,專精特新企業總授信規模達211.47億元,新批復專精特新企業授信83戶。
第三,構建專精特新全流程公共服務體系,化解信息不對稱。一方面,各地廣泛建立了含有融資功能在內的專精特新企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力求實現各行政主管部門之間的企業信息共享。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服務專員”制度,實現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服務專員應配盡配、全員覆蓋。另一方面,開展各類對接交流活動,既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服務,也為金融機構提供支撐。2022年以來,浙江省連續開展120余場“十鏈百場萬企”系列對接活動,參與企業1.8萬余家,對接融資額1025億元,對接專業人才1297名,項目落地意向437個。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