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世界科學中心發生4次轉移,5個國家先后成為世界科學中心。最早的世界科學中心在意大利,然后由意大利轉向了英國,再由英國轉向法國,再由法國轉到了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到了美國。從1920年起,美國已經雄踞世界科學中心近一百年。現在,世界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夜,誰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誰將成為科技革命的“領頭羊”。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為了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競爭制高點,紛紛出臺了各自的創新戰略。
一、美國
美國從奧巴馬執政后期到特朗普執政時期,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現重點梳理拜登上臺之后,拜登政府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新布局。
第一,美國加大對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比如,在半導體芯片方面提出了5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而且美國發布了一篇756頁的人工智能報告,明確提出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方面要占領世界的制高點。
第二,拜登政府還提出在四個領域進行產業鏈重構:一是半導體;二是藥品;三是稀土;四是高端高能電池。
第三,在氣候變化領域有一套“組合拳”。一是美國提出要打造一個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場,主導確立國際之間的碳定價機制,來繼續維持其在金融領域的霸權。這樣,不僅能讓各國落實減排的責任,還可以在交易時使用美元結算,鞏固美元的霸權地位。二是在多邊或雙邊的場合要求各國提高減排目標。一旦提高碳排放的標準,就要使用相應的環保設備,就會提高成本,使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下降,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三是設計一套國際氣候的融資方案,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和消除氣候變化的影響。四是開發減排和清潔能源技術向全球推廣。而只有先進的技術才可能獲得競爭力和話語權。達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也依賴于清潔能源技術的進步。五是聯合相關方停止面向全球化石能源項目的借貸融資。
第四,美國不僅要求在技術上有所作為,也重視基礎科學研究。美國企業也在加大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根據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調查,美國私營部門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從2015年開始已經超過聯邦政府。
基礎研究需要長期投入,且盈利周期長,但是美國企業依然愿意投入。可見,美國持續的高水平創新能力是建立在良好的創新生態基礎之上。美國的科技發展不是僅僅關注于企業要賺錢,而是聯邦政府、學術界、產業界、非營利組織等構成的美國創新系統在整個創新生態體系中都各自發揮了作用。而且政府非常注重提高將科學研究轉化為市場產品的能力,為科研人員減少行政負擔和監管障礙。
二、歐盟及其成員國
“歐洲地平線”計劃(Horizon Europe),接替“地平線2020”,目標是詳細規劃從技術研究到創新產品市場化整個“創新鏈”上所有環節,確保歐洲產生世界頂級的科學技術。“歐洲地平線”計劃提出,2021—2027年,新一輪科研支柱框架下,提供一千億歐元,重點關注三大領域:基礎研究、科技創新、社會重大問題。這是歐盟作為一個整體而產生的布局。
德國作為歐盟成員國,也一直高度重視創新能力的建設。如《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以及一些數字經濟的計劃,其中特別提出要力圖奠定其在重要關鍵技術上的國際頂尖地位,將德國建設成為最現代化的工業國家。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提出,如果德國失去了關鍵的技術技能,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將因此嚴重受損,這會給德國的生活方式、國家在幾乎所有政治領域采取行動的能力和行動的空間帶來重大影響,并最終會波及德國國家機構的民主合法性。德國已經將關鍵技術的掌握能力上升到政權的合法性高度,并提出提高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具體目標是到2030年德國國內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占比從現在的23%提高到25%,在歐盟占比則提高到20%。德國有大量的工業部門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而且大量工業領域的技術標準往往是德國主導制定的。德國至少在以下十個關鍵工業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鋼鐵、銅及鋁工業,化工產業、設備和機械制造、汽車產業、光學產業、環保技術產業、醫學儀器產業、國防工業、航空航天業、增材制造。
三、日本
日本提出,要推動跨領域、跨部門的合作創新,加快推進大學改革,改善創新創業的環境,加強AI領域的人才培養。這些都是前幾年就提出來的。日本在2017年出臺了《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2017》,正式提出“社會5.0”概念,旨在通過網絡空間與物理空間的融合、共享,打造“超智慧社會”;與德國“工業4.0”不同,日本“社會5.0”不僅會帶來產業生產力的提升,還可能帶來生活便捷性的極大提升,有效應對老齡化、環境和能源問題。2018年,日本出臺了《集成創新戰略》,與以往科學技術基本方針相比擴大了驅動創新的主體,強調要推動跨領域、跨部門的合作創新,加快推進大學改革,改善創新創業環境,加強AI人才培養等。
以上就是主要發達國家在創新領域的新布局。從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來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背后,無一不是有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作支撐,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我們要搶占未來科技發展的先機,必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力爭超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