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趨勢(ID:zgtrend)| 逍道一
2023年的城市角逐正進入沖刺階段。
從前三季度經濟數據來看,一切波瀾不驚,卻又靜水深流。
頗具含金量的GDP萬億俱樂部即將迎來新成員,有的則向著兩萬億俱樂部奮力奔跑。
你追我趕間,也有之前增速一度放緩,倍感壓力的城市。而背后的原因以及突圍的對策,更加意味深長。
工業小巨人的森林
今年9月,隨著Mate 60發布,華為殺回高端手機市場。
美國專家都忍不住稱贊:這是中國技術突破封鎖的標志性事件。
因為種種原因,過去幾年華為頗不容易。華為卻未被擊垮,反而在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驚呼與贊美此起彼伏,人們紛紛用腳投票,加入了瘋搶Mate 60的隊伍。
很少有人知道,Mate 60為東莞松山湖制造。
人們常常將消費電子產品創新的討論局限在零部件的參數與生產工藝,但創新的核心并不在設計圖紙,而是怎么在工程上實現它。
突圍的背后是東莞強大的供應鏈體系,以及供應鏈上各企業的制造水準。
這也是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公司的變革方向:從使用供應鏈最一流的技術方案,到與供應鏈一起創造最一流的技術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東莞不僅是Mate 60的終端生產地,東莞的諸多企業也是華為供應鏈系統中的重要供應商。
與華為軌跡類似,今年東莞同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東莞GDP為8118.72億元,同比增長2.0%。
東莞面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今年前三季度工業投資頂住了壓力,實現同比增長5.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5.3%,拉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提高2.3%。
最新數據顯示,東莞10月外貿進出口1029億元,同比增長5.3%,整體外貿規模居廣東第二。企穩回升趨勢進一步明顯。
無論如何,很多城市都非常關注東莞。
不僅因為世界工廠代指中國,也代指東莞;
不僅因為依賴外貿的東莞如同金絲雀,對全球市場有著異乎尋常的敏銳度;
不僅因為東莞從低端代工起家,提前嘗試著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過程;
更因為東莞為企業、產業、乃至整個中國制造提供了寶貴的鏡鑒——當土地、人力成本等昔日優勢不再,我們還剩什么?
東莞的答案是供應鏈。在東莞,供應鏈不止零部件的供應與組裝。很多技術的突破與創新,企業的轉型升級,背后其實也有供應鏈的支撐。
電子產業有一條鐵律:終端產品永遠是帶動產業創新的關鍵角色。無論是工藝的改進、還是成本的優化、或是良率的提升,都需要供應商與品牌長期的協作與磨合。
一言蔽之,Mate 60只是冰山一角,它背后是供應鏈每個結點、每家供應商的集體突圍。如果說華為是巨人,供應商則是小巨人。坐擁多家華為供應商的東莞,則像小巨人的森林。
當下,東莞共有21萬家工業企業,1.3萬多家規上企業,超9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四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扎實的制造業基礎,構筑起東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
現代供應鏈不是簡單的鏈狀體系,而更近乎于一個四通八達的網狀結構,有點類似于藤蔓縱橫的雨林。
企業,尤其是小巨人企業的繁榮,供應鏈的強大,雨林一般創新的生態,也給東莞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最近三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給人的感覺是爆發式增長。一些城市,如常州和宜賓,通過招商引資,引來鏈主企業。然后作為鏈主企業的動力電池公司逐漸帶動它龐大的供應商一起落地開廠,形成聚集效應。
蔚為壯觀的新能源產業鏈,起初鮮有人看到東莞的身影,卻在隨后挺進了新能源的第一方陣。
東莞新能源的從0到1,為城市產業崛起提供了另一個思路:依托基礎好、門類全、韌性強的產業優勢,憑著小巨人企業的技術遷移能力,還有龐大的供應鏈優勢,逐漸切入新興產業賽道,并站穩腳跟。
東莞捷榮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和生產的精密結構件在消費電子供應鏈上占據重要地位,客戶不僅有國內多家手機巨頭,甚至還有硅谷的鏈主。
捷榮代工起家,早年客戶不過是波導這樣的品牌。可眼下捷榮憑借核心技術與創新能力,不僅成為電子行業巨頭企業背后的小巨人,還直接把技術平移到新能源賽道上,聽上去是不是有點神奇?
東莞市中匯瑞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產品涵蓋繼電器、低壓電器、高低壓設備、精密非標自動化設備,在光伏和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重點是中匯瑞德早年也不是做新能源的,反而是靠代工家電零部件起家。
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初做的是注塑機輔機,如今卻在機器人、數控機床等多業務上表現亮眼,而且同樣絲滑切入新能源賽道,為智慧工廠提供綠能解決方案。
如此多的蝶變,是如何發生的?
供應鏈狂魔是如何煉成的?
捷榮創立于長安鎮,拓斯達創立于大嶺山鎮,它們都成立于2007年。中匯瑞德則于2009年成立于塘廈鎮。
這是一串饒有意味的時間節點。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讓東莞一度面臨嚴重的危機。也就是這個時刻,恰成為東莞蝶變的起點。
三家公司都成立于2008年前后,并不是巧合。更像是東莞和企業順勢而為、順時而變的某種體現。
上世紀80年代,東莞開始承接香港紡織、制鞋箱包、玩具等傳統制造業。就是從這個時候,東莞逐漸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所謂供應鏈,就是圍繞核心企業,也就是鏈主展開,與相關的供應商、制造商、運輸商、分銷商、零售商,直至最終客戶共同建立的一種鏈狀結構。
說簡單些,供應鏈就是一條連接供應商到客戶的鏈。企業通過這條鏈,將原材料轉變為產品,最終銷售到客戶,獲得經濟效益。
90年代初,臺灣地區及日韓IT制造業大舉進入,東莞逐漸形成以代加工為主的外向型經濟。東莞企業越來越多,產業愈發齊全。逐漸從供應鏈上的孤立供應商以及簡單代工者,成長成無數供應鏈上的重要結點。
但2008年讓東莞意識到,簡單生產賺錢的日子無法再持續,必須拓展全流程制造業,讓過去的供應鏈超越鏈狀結構,而成長為四通八達的雨林網狀系統。
從鏈狀到網狀,從結構到系統,從獨木到雨林,供應鏈才有了生命力和創新能力。
走進拓斯達生產車間,你一定會和我一樣,被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吸引——它們揮舞著手臂組裝產品的樣子,和人類的手臂一般靈活自如。
拓斯達最初主營產品是注塑機的輔機設備,注塑機是將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種形狀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設備。
如果站在供應鏈角度,拓斯達當時只能稱為一個普通供應商,很難說不可替代,更難歸入高科技。
后來在與客戶的往來中,拓斯達發現除了輔機之外,機械手越來越成為注塑機必不可少的配套設備。
當時國內企業使用的多數是進口機械手,價格高、維保難。于是拓斯達決心自研機械手。2011年,拓斯達成功研發出控制器,大大地降低了機械手的生產成本。
2012年,根據注塑領域的新需求,拓斯達同步延展出中央供料系統業務。至此形成了圍繞注塑機主機應用的全套產品和應用方案,公司的自動化業務也由此萌芽。
在自動化業務拓展的過程中,拓斯達又發現更多應用場景的自動化解決方案需要自由度更大的多關節機器人才能夠滿足,于是在2015年開始研發多關節機器人。
目前,拓斯達工業機器人產品涵蓋SCARA機器人、六軸多關節機器人、Delta并聯機器人以及協作機器人等多款產品,廣泛應用于3C、包裝、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制造、5G、光電、家用電器等領域。
看上去,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可如果細品一下,回到公司初創的2007年,倘若拓斯達安于在當時供應鏈中的位置,覺得代工也挺好,懶得創新,還會有今天的故事嗎?
從注塑機輔助設備起家,繼而轉到工業機器人產業,再切入工業母機行業。拓斯達沿著供應鏈不斷向上攀升,標注著中國制造的時代烙印。
對拓斯達的選擇,鼎泰高科同樣深有體會。
廣東鼎泰高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研發、生產、銷售微鉆、銑刀、精密刀具、智能裝備、工業膜、刷磨輪等產品的高科技企業。公司鉆針業務市場占有率19%,全球第一。
鉆針是工業制造領域的刀具,對精密度要求極高,比如給電路板鉆孔。
如果撥回1997年,彼時鼎泰高科甚至連低端代工都算不上,是純做貿易的,業務是將國外刀具進口到國內銷售。
雖是貿易出身,鼎泰高科卻有更多想法。創始人搞核心技術的執念,讓他不想讓公司安于做個貿易中間商。而且自研好處顯而易見,從遠期看可以省去進口成本,并在價值鏈上掌握話語權。
從最初銷售進口刀具,到自己做鉆針、銑刀。鼎泰高科進而發現做這些工業刀具需要設備,于是想辦法研發做刀具的設備。又發現設備核心部件的技術在瑞士企業手里,于是轉而攻堅設備的核心部件的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鼎泰高科現在能生產精密度達0.05毫米,就是頭發絲大小的鉆針。受益于PCB的廣泛下游,鼎泰高科未來應用領域能從3C向航空航天、汽車等拓展。
這揭示了現代工業的一種趨勢——當企業因遠見,對技術的執念,對市場需求的及時反應,不斷向供應鏈上游爬升時,也逐漸獲得了一種技術遷移的能力。這種能力反過來讓企業很容易切入前沿科技和新興產業。
2007年捷榮以塑膠件起家,也就是模具制造。隨著模具不斷精密化,開始研發生產手機結構件。其客戶從波導,逐漸變成OPPO、華為、谷歌。
到這里,升級似乎還屬于自然而然。但最近捷榮進入新能源領域,且底氣十足。
軌跡類似的還有中匯瑞德。2009年為家電行業做繼電器,屬于五金件。當時的客戶有美的、格力,現在客戶則多了很多5G和新能源行業的巨頭企業。
從消費電子產業、家電產業到新能源產業,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當我走進捷榮和中匯瑞德的工廠,瞬間茅塞頓開。
隨著手機越做越小,且越做越精,對散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捷榮一個重要業務就是做手機背板的結構件。而新能源汽車儲能設備,同樣要解決散熱問題,這個底層技術是一樣的。
中匯瑞德起家的技術是給空調做溫控系統,該系統通過電壓變化實現溫度調節。如今無論5G基站,還是新能源充電樁的內部同樣離不開電壓調節,只不過高壓更高。不過最終都是電能的轉換。
難而正確的道路,最終殊途同歸。
在東莞,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它們強勁了城市制造業的基底,也繁榮了創新的生態,為供應鏈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工廠是沒有生命的,但供應鏈的爬升,卻是活的,因此也有了進化的能力。
供應鏈的未來,在供應鏈之外
走訪中,幾家企業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東莞的供應鏈優勢。
有的企業把部分生產線放到長三角和中部,還有的嘗試出海,在越南、泰國設了分廠,通過對比,體會更深。
東莞供應鏈最直觀的優勢是響應成本低。幾乎所有企業都談到生產所需的絕大多數零部件,皆可在2小時車程內找到配套企業。捷榮表示,在東莞,新產品從設計圖紙到樣機下線,僅需18天。
這背后,是東莞地處粵港澳大灣區黃金地帶的區位優勢,交通便利,距離香港、廣州、深圳等都十分近,這為企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物流通道。
拓斯達表示,東莞作為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擁有完整的產業集群,包括電子信息、家電、紡織、建材等多個領域,這使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可以實現供應鏈內部的協同效應,降低生產成本。
除了成本降低,產業集群也有助于技術攻堅。
如今的工廠不只是那種黑壓壓又冷冰冰的流水線,而是帶有極客風情的產業園,工程師文化悄悄生根發芽,逐漸興盛。
在東莞,供應鏈上下游配套企業,往往與鏈主比鄰而居。遇到技術問題,很容易互通有無。
有員工跟我打了個形象的比方,自己遇到問題,可以請教隔壁某大廠的工程師,大家約個咖啡,反正就在隔壁。
而大灣區本身又最靠近國際市場,很多東莞企業就是在與國際切磋中逐漸強大。
捷榮坦言,早年很多歐美客戶難搞,要求很多。公司只能不斷回應客戶要求。慢慢的,公司開始了解客戶并能提前預知客戶需求。再然后,可以給國外客戶做咨詢,做整體解決方案。
當學生成為老師,就可以從最初為客戶解決一個小問題,變成如今給客戶繪制一整張藍圖。
國際市場的客戶,有時還能提高企業本身的敏銳度。走訪中匯瑞德時,我觀察到這家企業切入新能源行業比較早,那時國內甚至沒怎么提新能源。中匯瑞德的遠見,來自一次與艾默生的合作,后者因為在歐洲的新能源項目,提前覺察到這個改變國運的產業風口。
故事講到這里,東莞這個供應鏈的狂魔,其實已然跳出了供應鏈的范疇。
美國城市學家劉易斯.芒福德有句著名斷言——“城市的希望,在城市之外。”意思是城市群之間的協同對于單一城市發展的意義。
而供應鏈的未來,同樣在供應鏈之外。
其實東莞對于供應鏈爬升的種種努力,某種意義上已經不再拘泥于供應鏈,而進入了產業鏈的范疇。
供應鏈前文講過,是指圍繞核心企業,從配套零件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鏈條。產業鏈則包含了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
比如新能源汽車,從硬件的角度看,它包括電池、電機、傳動軸、輪胎、剎車、車窗、座椅、車燈等等。從軟件的角度看,它包括軟件控制系統、汽車服務、汽車保險等。這些都是單獨的產業,與生產新能源汽車相關聯的產業所形成的邏輯關系和空間布局關系就是該汽車的產業鏈。
說得再形象一些,鄭州是蘋果供應鏈無可爭議的樞紐,但其產業鏈的絕對鏈主,只可能在美國加州。
在全球范圍內,像美國、德國、日本這樣的制造業強國屈指可數。這些國家,也各有各的玩法。
在東莞這座世界工廠,能集齊這些國家制造業的“縮影”。更可貴的是,東莞還貢獻了自己的方案。
東莞制造業的整體生態,像極了德國。
除了工匠精神,德國制造最厲害的地方,是其制造業生態的多樣性。在德國制造業生態中,有政府適時政策的引導塑造,也有無數企業發揮中堅作用。
德國制造業生態就像黑森林,大型企業猶如參天大樹,中小微企業像灌木和苔蘚,兩者共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工業生態。
別小看了這些“灌木”和“苔蘚”,德國很多中小微企業,精耕細作某一細分領域,誕生了許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隱形冠軍”。
如果說龍頭企業的多少、產業鏈構成的完整度情況,代表著一座城市的既有實力,那么產業鏈上擁有核心技術的“隱形冠軍”“小巨人”等高精尖特企業的數量,則是衡量城市未來發展潛力的重要參考指標。
7月,工信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東莞有81家企業入選,數量排名全省第三、地級市第一,與深圳、廣州一同成為“小巨人”最集中的城市。
這些企業或許規模不大,但他們的最大屬性就是把一個產品做到極致,把一項技術練成“絕活”,實證著一座城市的制造業競爭力。
據統計,東莞“專精特新”企業90%以上分布在制造業,70%以上深耕細分領域10年以上,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高,50%以上企業主導產品在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超過40%。
東莞制造業的爬升趨勢,亦有日本的影子。
日本制造業如今的特點是名氣在縮小,結構在優化,質量在提高。過去十幾年,日本東芝、索尼、夏普等家電品牌在中國大敗退,這被理解為“日本消失”的鐵證。
比如東芝完全退出家電后,進入大型核電、新能源和氫燃料電池電站業務領域。目前,支撐東芝的核心業務是全球化布局的上游重工業務以及核電、新能源、氫燃料電池技術。這樣的東芝不再為人熟知,也沒有當年的體量,但重工技術的底子更加厚實。
在前端市場消失,在上游市場站穩腳跟。東芝的成功轉型,幾乎是日本經濟轉型升級的縮影。
東莞鼎泰高科也是類似的爬升路徑,往更上游,突破最核心的技術。
相比德國和日本,美國制造業空心化最為嚴重。卻還是因為蘋果、波音這樣的超級鏈主存在,依然笑傲價值鏈的頂層。
東莞松山湖,也有華為這樣的超級鏈主。
過去幾年,華為在手機業務突破封鎖的過程里,向整個制造行業的輸出與賦能其實從未停止。
華為注重把握不同的產業鏈特征,而非單點突破,最終要實現的是整個供應鏈系統順暢、安全。
這種全鏈路產業賦能的新模式,既需要對前沿技術足夠的敏銳,又需要對技術落地有足夠的把控力。一家公司真正的生態競爭優勢,始終得益于整個產業鏈的進步。
未來,東莞還需要更多產業鏈的更多鏈主。
今年以來,東莞陸續遴選出9條重點產業鏈條、13家“鏈主”企業,按“一鏈一策”最大力度支持“鏈主”企業及產業鏈發展,增強產業鏈乃至整個經濟的自主性、柔韌性、抗風險性和可持續性。
除了學習,東莞也有自己的突破。走訪企業的“技術遷移”,從東莞最拿手的電子產業華麗轉身到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正是產業深度化的體現。
而東莞新能源從0到1的彎道超車,同樣是最好的證明。
小結
這些企業的故事,東莞的故事,也是一個中國特色的故事。
在東莞,創新來自于企業,來自市場的力量。但松山湖的崛起,新能源產業發軔,也有政府的推動。兩者融合成中國制造業進階的一個標本。
很多人可能對東莞制造業還有刻板印象,總以為世界工廠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樣子。但在松山湖,在未來的謝崗,東莞越來越多的鎮街,已經是另外的樣子。
越來越多的廠房,為了減少偏差,全程自動化,車間里看不到多少工人。有些關鍵崗位,工人的工作主要是操控電腦軟件。
工廠門口,雜貨鋪變成了連鎖便利店,還配套了運動場所,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臉上,寫滿了這座城市未來的樣子。
一座城市創新體系的落成,需要的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探索、整個產業鏈的參與,它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路漫漫其修遠兮,東莞將上下而求索。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