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人們生存的基本要素,其中飲食是一個尤為重要的方面。
近年來,我國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接近2.6萬元增長至2021年的超過3.5萬元,我國居民整體消費力得到顯著提升。隨著國人收入的增加,人們對食物的需求也從“吃飽”變成了“吃好”,怎么吃得更健康、更享受,成為了人們對在飲食方面的新追求。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餐飲業市場規模持續壯大,2011年突破2萬億,2015年突破3萬億,2019年約為4.7萬億;而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華興資本聯合發布的《2021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中國餐飲市場規模預計在2024年可達到6.6萬億元。
我國限額以上餐飲業法人企業數量由2016年的2.64萬個增長至2020年的3.29萬個,餐飲業年末從業人數也由2016年的221.1萬人擴增至2020年年末的257.7萬人。餐飲行業的企業數量呈現整體上升態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雖然有不少餐飲企業參與到了餐飲事業,每年倒閉的餐飲企業數量也同樣驚人。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注冊餐企316.7萬家。在大量新入局者的“圍堵”下,吊注銷餐企88.5萬家。入局的和倒閉的餐飲企業數量,均創了十年來的新高。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餐飲業的萎靡不振?全面復蘇又要等到什么時候?
深圳老字號地標餐飲品牌南粵光明乳鴿創始人陸國標表示,餐飲是一個“快生快滅”的行業——有多少人開始創業,就有多少創業者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失去陣地,“而現在普遍來說的餐飲難做,應該存在下面幾種原因”。
“第一,餐飲行業內卷嚴重,惡性競爭菜品、價格、營銷等。第二個原因:外賣平臺使得行業競爭加劇,價格競爭的同時,企業也需要投入更多的運營成本,導致毛利率普遍下降;第三就是實體租金居高不下,疫情的負面影響沒有被租金相對下調的利好抵消。”陸國標說。
據艾瑞咨詢報告顯示,當前餐飲行業消費者中消費潛力最大、能力最強的95后年輕人,他們的就餐選擇更加往細分化發展。95后外出就餐頻次和95前持平,熱衷餐飲社交,吃出更多花樣;樂于挑戰新口味,打造味蕾新地圖。
同時,對于95后而言,餐飲消費不再僅限于“好吃管飽”這一基礎值,更在于品牌形象這一附加值。對于不同的年輕群體而言,選擇符合他們自身形象的餐廳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他們標榜個性的一種途徑。因此,通過互聯網進行內容營銷,是最能觸達95后感知神經的一種方式。
陸國標認為,當前餐飲企業發展可能存在兩條路徑:“一種方向是抓住年輕人,年輕人比較講新鮮,所以需要餐飲企業更強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營銷、運營能力;一種方向是更努力得做好產品,從供應鏈、品控、口味、場景等多方面出發,打造不可替代的壁壘,用時間換戰場,向品牌的方向走”,“不論是哪一種,都需要我們餐飲企業優化經營能力,特別是效率與質量控制方面,不僅要優化經營效率,更要在消費者更注重食品健康的現在,把握好產品力和經營本身”。
餐飲的品牌化,通常是指打造餐廳自有品牌形象,并以餐廳品牌為依托和消費者進行溝通、交流。通過品牌化獲得粉絲,通過打造品牌話題在粉絲圈內實現自主傳播,提升客流獲取能力。一家成功的餐飲品牌通常自帶客流量,通過輸出標準化的品牌盈利模式,打造連鎖餐飲。而作為深圳本土老字號餐飲品牌,南粵光明乳鴿在今年的發展可觀,2022年間,該企業頂住疫情壓力,先后開張了兩家數千平的直營旗艦店。
廣州本地資深餐飲媒體人李原表示,“在社交媒體和資本井噴的年代,出現過一批網紅餐廳,但最后都沒聲音了,原因很簡單,餐飲最大的價值在于填飽肚子、供給營養,再往外延伸才是就餐體驗、社交屬性,網紅餐廳在后者花了很大的心思和成本,但是本身的產品力、客戶體驗卻沒用做好,等消費者新鮮感過了,顧客就很容易拋棄它們。”
這也說明,餐飲業很容易營銷過度,短期效果是有的,但絕非長久之計,搞不好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餐飲這門生意,雖然規模高達萬億級別,但考慮到這本質上還是一個注重產品力和客戶體驗的賽道,注定是一個極其分散、復雜、易變的格局。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