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宏觀經濟如何“穩”?財政工作怎么做?金融政策風向如何?從各大部委對于2022年經濟工作的具體部署中可見端倪。
宏觀政策如何部署?
發改委: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是重點
2022年的宏觀政策如何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今年要堅決貫徹“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要求,積極推出一系列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宏觀政策方面,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用好投資政策和消費政策工具,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綱要,更好發揮居民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調動資金等要素切實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改革開放政策方面,將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繼續深化國企改革,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打造大企業與中小微企業共生共榮的發展生態。持續擴大鼓勵外商投資范圍。
在結構政策方面,將圍繞暢通國內大循環,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破供給約束堵點,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在區域政策方面,將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大區域重大戰略和協調發展戰略工作力度,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實施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穩步有序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
工業經濟如何穩定?
工信部:補短促長、提振投資、助企紓困
工業領域仍面臨著大宗商品價格高企、一些領域供應鏈受到挑戰等壓力,如何促進2022年工業經濟“穩中求進”?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說,要把穩定工業增長,特別是今年一季度開好局起好步作為當前最重要的任務,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發揮“壓艙石”作用。
“穩不是保守的穩,而是積極、求進的穩,要創造條件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他表示,工信部將突出抓好四方面工作,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和提質升級。
一是全力以赴實現今年一季度平穩接續。工信部已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針對工業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困難,作出一攬子政策安排,將進一步加強部門協同、部省聯動,共同抓好政策落地,同時加強監測和研判,根據實際情況適時推出更多有利于工業穩定的政策措施。
二是打通重點產品供給“堵點”“卡點”。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園區、重點企業進行監測調度,加強能源、物流、用工等要素保障協調,優先保障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集中力量解決汽車等領域芯片短缺問題,暢通關鍵零部件供應渠道。
三是著力提振制造業投資。對“十四五”規劃已確定的工業和信息化領域重點工程項目,具備條件的盡早啟動實施。鼓勵支持企業加大投入,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數字化、綠色化改造的支持力度。鼓勵支持外資企業參與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建設。
四是挖掘內需潛力。啟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城市試點,開展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綠色建材下鄉活動。對智能網聯汽車、冰雪裝備等既有利于改善群眾生產生活,又代表科技發展方向的產業,加大培育力度,支持規模化發展。
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也指出,要突出工業穩增長,聚焦制約工業經濟循環和產業鏈暢通的難點堵點問題,更加注重做好政策精細設計和銜接協調,抓好“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啟動實施,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減負紓困力度,全力穩定工業經濟增長,保持制造業占比基本穩定,筑牢經濟“壓艙石”。
財政工作如何支持經濟發展?
財政部:持續發放減稅降費紅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
財政部黨組會議認為,今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要更好發揮職能作用,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舉措,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推動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劉昆表示,2022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重點把握好六個方面:一是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增強市場主體活力;二是保持適當支出強度,提高支出精準度;三是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四是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兜牢基層“三保”底線;五是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節儉辦一切事業;六是嚴肅財經紀律,整飭財經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減稅降費方面,劉昆指出,2021年,我國優化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預計全年新增減稅降費達到1萬億元。2022年,要嚴格落實國家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確保減稅降費政策紅利落地。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紓困幫扶,實施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獎補政策,繼續實行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新增支持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鼓勵地方安排中小企業紓困資金。
“財政部門要準確把握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要求,落實好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同時,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就業等政策協調聯動,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調控有機結合,提升政策整體效能。”劉昆強調。
貨幣金融政策風向如何?
央行: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擴大會議指出,全面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認真履行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職責,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會議強調,今年要著重抓好四項工作任務:一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二是持續改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多措并舉,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支持碳減排重點領域的發展;三是堅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四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易綱指出,金融部門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要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統籌考慮2021年和2022年兩年銜接,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穩步優化信貸結構,保持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態勢,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國企如何決戰改革三年行動?
國資委:積極帶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協同發展
1月9日,國務院國資委以視頻方式召開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暨地方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會議。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郝鵬出席會議并講話強調,國資國企工作要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抓好穩增長,決戰決勝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健全國資監管體制,更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
會議指出,做好今年國資國企工作,要以決戰決勝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契機、為抓手,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推動國有企業提質增效穩增長,確保企業生產經營開局穩,積極帶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協同發展,大力提升重要能源資源和民生需求保障能力。奮力攻堅國企改革重點難點,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推動混改企業更好轉機制增活力,抓實抓好國企改革專項工程,持續推動國企改革向縱深發展。以更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深入推進人才強企戰略,加大科技協同攻關力度,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不斷提升國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立足實業做強產業,以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為手段,持續推動資源向主業集中、向優勢企業集中,結合地方稟賦優勢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科學推進“雙碳”工作,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從嚴加強經營風險管控,強化合規經營意識,堅決遏制安全環保風險,落實地方黨委、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扎實做好疫情防控,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房住不炒、住有所居如何保障?
住建部:精準調控、力促保障性租賃住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城市建設和鄉村建設等工作作出重要部署。那么,2022年住建部如何推進“房住不炒”,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住建部部長王蒙徽表示,2022年,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在“增信心、防風險、穩增長、促改革、強作風”上下功夫,努力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他表示,將堅決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工具和手段,加強預期引導,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一是保持調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繼續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強化省級政府監督指導責任,保障剛性住房需求,滿足合理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努力做到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二是增強調控政策協調性精準性。加強金融、土地、市場監管等調控政策的協同。加強部省市縣調控聯動,加強對城市調控工作“一對一”的指導監督。
三是堅決有力處置個別頭部房地產企業房地產項目逾期交付風險。以“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為首要目標,按照省市統籌的工作要求,以法治化市場化為原則,確保社會穩定、國家和群眾利益不受損失。
四是持續整頓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完善市場監管機制,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在推進長租房以及老舊小區方面,王蒙徽強調,將推進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需求,加大金融、土地、公共服務等政策支持力度,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同時,針對城鎮老舊小區居民的住房改善需求,創新金融支持方式,落實閑置土地利用、存量房屋用途調整等政策,加快形成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政策機制。針對老年人的適老化需求,加強頂層設計,在部分地區開展試點,探索建立完善發展適老化住房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
(本報記者郭志明綜合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