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濤
袁濤
從默默無聞的“荸薺村”到“活力四射”的科創高地,三十而立的張江科學城,勇立時代潮頭。
張江科學城,代表著上海創新的符號,從起步的規劃面積17平方公里擴展到如今的220平方公里,科技創新有了更大的空間和舞臺;隨著一系列制度的突破,如今科學城匯聚了約2.4萬家企業,激發了科技創新的大潮奔涌……
立足浦東引領區,深耕張江科學城,30年來,張江書寫了一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創業史、發展史。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中國企業報》中企視訊走進張江,對話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濤,聽他講述張江如何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打造自主創新高地的奮進故事。
因改革開放而生,蓄積起澎湃力量
張江高科技園區因改革開放而生,也因改革開放而興。
浦東開發浪潮催生了一批開發公司,1992年7月28日,張江集團前身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掛牌,張江高科技園區同日正式開園。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張江高科技園區見證了浦東改革開放的歷程,見證了上海科技產業和科技研究發展的歷程,也是一個改革開放的縮影。”在張江工作了五年,袁濤親身經歷并見證了張江五年來發展的點點滴滴,也了解了過往25年的歷程。
“這30年,對張江是極不平凡的。”在袁濤看來,白手起家、篳路藍縷的張江走過了不平凡的路。如果用三個詞語來形容張江的變化,“更大”“更強”“更有溫度”再貼切不過。
細數起來,都是故事。1992年,張江高科技園區初期規劃17平方公里;1999年,“聚焦張江”戰略實施后,園區規劃面積擴展到25平方公里;2011年張江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土地擴大至75.9平方公里;2014年,上海自貿區擴區,張江自貿區37.2平方公里納入……2021年,張江科學城擴大到220平方公里。
“張江變得更大了,整個開發面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往只有一個張江鎮,現在張江科學城的概念涉及周邊9個鎮。”作為上海科創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日益壯大的張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蓄積著澎湃力量。
“張江變得更強了。”張江從過去一片阡陌農田,普通的江南水鄉,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變成了一個創新創業的沃土,成了中國創新的高地、上海主要硬核產業的集聚地。
“張江更有溫度了。”第三個變化讓袁濤感慨不已。30年來,因為改革開放,有了張江高科技園區,張江的創新創業者有了更多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參與世界競爭的機遇。特別是這里倡導這樣一種精神——“鼓勵成功,寬容失敗”,這也是一種國際化的精神,一種勇于迎接挑戰、勇于參與世界競爭的心態和生活方式。
“張江已經從單純的科技園區蛻變成為產城融合的科學城,每天熙熙攘攘,人來人往,有了城區的溫度和煙火氣。”袁濤認為,張江更像一個創業的樂園。
“從0到1”,科學城的科創特征日益明顯
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張江科學城考察時,發出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的奮斗號令。在2019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稱:“上海張江活力四射”。
“活力四射代表著張江的狀態,特別是創新的活力和產業發展的活力。”袁濤說。
張江從建園至今走過了30年,初心矢志不渝。“張江承擔著國家使命,要在科技創新方面勇于引領潮流,勇于站在一線,勇于接受世界的挑戰。”張江始終初心不變,始終在科技前沿擦亮張江的硬核本色。
“從0到1”,張江培育源頭創新,科學城的科學特征日益明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發機構加速集聚,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科研碩果源源不斷從這里生成。
目前,我國只批復了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榜上有名。
如何科學發展,又怎樣求同存異?袁濤認為,各地有各地的特點。誰能脫穎而出,關鍵看成績,能不能誕生硬核技術、硬核產業,能不能解決卡脖子問題是最重要的。
科學中心,意味著需要更多關注創新策源能力。而堅持高質量發展,突出科技創新,是張江集團與生俱來的使命,更是數代張江開發者和建設者一以貫之的行動綱領。
“過往30年,張江注重的是中外聯合發展、全球資源配置。接下來,我們想的是依托自身的策源能力,讓原發性的想法及成果,變成可見可達的技術及產品。”在袁濤的破題設想中,張江應當成為科創殿堂,成為新技術新產品的首發地。
肥沃的土地上,“長”出了約2.4萬家企業
打開科創板企業分布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張江這片“高光”區域。統計顯示,科創板開市三周年之際,在科創板掛牌上市的張江企業數量超過40家,以生物醫藥和集成電路等先導產業為主,顯示出張江企業的“硬核”實力。
30年來,在張江科學城這片沃土上,約2.4萬家企業、18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179家外資研發中心“破土而出”。2021年企業總營收突破萬億元,呈現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長態勢。
不少人好奇,為什么張江能成為上海、全國甚至全球的張江?哪些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復制?
“如果說張江取得了一定成績,那一定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立之初,在產業導向上就提到了人工智能。袁濤認為,“在那個年代就能洞察到幾十年后的熱門產業是極其難得的。”早期開拓者的洞察力和判斷力,為張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江集團將創新生態打造視作為科學城功能開發的重中之重,持續投入、長期陪伴。唯有漫長的研發,唯有矢志不渝的堅守。”“十年磨一劍”“一代接著一代干”“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在喧囂的各類發展“風口”中,張江始終保持著耐心和定力,在甘坐“冷板凳”中拼出“熱產業”。
從1995年啟用第一個孵化器至今,已推動100家專業孵化器落地;率先建設運營強生、微軟實驗室等大企業開放式創新中心,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引領區;整合科投、科貸、孵化器、藥谷平臺、創新學院等資源,率先打造“投貸孵學”功能復合的科創服務平臺……
張江集團投資了100多個項目,科博達等19個項目已在海內外資本市場上市,盛美等11個項目在科創板上市;投資基金50只,投資金額30億元,返投倍數約3倍,“朋友圈”“生態圈”不斷擴大。
在張江集團成立三十周年的活動中,袁濤曾感慨:“感謝偉大的時代,是時代造就了張江集團,是時代成就了我們熱愛并為之奮斗的張江科學城。”
在他看來,上海這座城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現代化的商業文明,全球企業、人才、資源云集,這座“海納百川”的世界級城市功能支撐了產業的發展,培育了科技創新的“熱帶雨林”。
未來已來,“未來之城”起航
未來上海最高的“雙子塔”在哪里?在張江科學城!
沿著華夏路高架駛向上海市區,快到中環時,遠遠就能看到兩棟遙相呼應的在建高樓,這就是每天都在“長高”的張江地標“科學之門”。
“要舉全市之力支持張江!”今年9月底,在新落成的張江科學會堂,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曾如是強調。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聚焦張江”戰略,同樣是“舉全市之力”。
歷屆市委市政府為何如此重視,將張江放在“心尖尖”上?關鍵詞是“生態”。
“從人工智能島開始到細胞基因產業園、機器人谷、器械園到創新藥基地,到在線經濟園、民營企業總部園、上市公司總部園等,這些產業園區都是按照一種生態邏輯來打造的。”袁濤表示,在每一個特色產業園區中,張江集團都針對性配置了上下游資源。
如今,站在新的起點,張江科學城擁有國家科創中心、自主創新示范區、上海自貿試驗區、浦東引領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疊加機遇,如何乘勢而上?
“在全國高科技園區中,作為離世界最近的地方,我們將繼續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容納全球創新要素在張江發展。”袁濤表示,將在部分全球創新中心建立張江工作站,更好地宣傳張江及中國的市場魅力,讓全球創新要素源源不斷地涌向中國;進一步加大自主創新力度,依托眾多高等院校、國家級研發機構、科學工作者,把他們的奇思妙想、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依托張江豐富的產業生態、產業規模及國有平臺,全力探索、加快原創策源。此外,繼續聚焦科技發展的最前沿,關注上海三大賽道中的細分領域,在未來領域中率先探索,讓這些賽道始終能看到張江的成果、發出張江的聲音、貢獻張江的力量。
就在剛閉幕不久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張江·未來之城SUPERCITY”的構想提出。以張江中區4.1平方公里為范圍,圍繞“一島”(人工智能島)、“一堂”(張江科學會堂)、“一座城”(張江科學城),打造張江數字孿生“未來之城”的先導區。
“聚焦張江”,成就張江。回首過往30年,未來已來!
相關稿件